野甘露
来源产地
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苏的全草。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于山坡草地、空地及潮湿沟边。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别名土石蚕、冬虫草、水苏、麻布草、野甘露、折根药、猫猫菜。
【原形态】
多年生上升草本。
茎高约50cm,基部平卧,多分枝,在棱及节上被刚毛。
叶对生;叶柄长约1.5cm,被刚毛;叶片三角状心形,长约3cm,宽约2.5cm,基部心形,两面被刚毛。轮伞花序具5-6花;彼此远离;小苞片条状披针形,常早浇;
花萼倒圆锥形,连齿长6mm,外被小刚毛,10脉,齿5,正三角形,先端具刺尖头;
花冠浅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5cm,花冠筒内具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
花盘杯状,具圆齿。小坚果卵球形,无毛。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微苦、咸,寒。
消炎解毒,排脓。主治疮疖,骨髓炎。
《云南中草药》:
消炎解毒,拔脓。
《云南中草药》:
治疮疖,骨髓炎,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广西药植名录》:
根:治肺结核。
《中药大辞典》
咸微苦,凉。
消炎解毒,拔脓。治疮疖,骨髓炎,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中华本草》
味淡;微苦;性凉。
清热解毒;拔毒止痒。主赤;白痢;疮疖;骨疽;湿疹
【归经】
归脾;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疮疖
(chuāng jiē)是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
疮疖一般多发生于夏季,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而以头面、背及腋下为多见。其特征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其病因病机为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