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概说.pdf(297页)
《天台宗概说.pdf(29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台宗概说.pdf(297页)(297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朱封鳌著天合京应天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研究课题研究中心主任:佛 智 法 师 副 主 任:李 弘 学 张 祖 祥学 术 部 编 委 会主编:李弘学 副 主 编:蒲正信编委:李 弘 学 张 祖 祥 蒲 正 信 释 仁 慈 释 祖 道 释 禅 定 释 如 意 释 大 恩 释 德 贤总 胃.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经讲过:“佛教传到中国已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影响是比较深远、广泛的。讲中国 的传统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 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今天,佛教的思想依然是人类宝贵 的精神财富之一。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和理解佛教,对个人、对社会将有积极意义。上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
2、初,佛教 在沉寂中渐渐复苏。但佛教文化毕竟经历了几十年的停滞,由于人们对佛教知识的缺乏,在信仰修持过程中难免走入误 区,阻碍了佛教发展。为了便于向信教群众传播佛学知识,宣扬佛教优良传统,使佛法真正发挥其启迪智慧、净化社会 人心之作用。李弘学居士主编的这一套 佛教各宗派小丛 书,与大众广结法缘,彰显教义,宣扬正信,实在是功德 无量之大善举,也是一项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 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对此,我十分钦佩。佛教从汉代开始传于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绎承继,至于隋唐,和中国文化长期交汇融溶,产生了众多具有 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犹如争奇斗艳的群芳,令佛教的园地 中五彩缤纷。佛教的宗,是共同
3、遵守同一知见的修行团体。不同宗系,各自拥有依据自己的根本知见而建立起来的修行 体系。所谓派,是在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支出的派别。佛 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一直未形成完整 的系统。公元5 世纪初,鸠摩罗什大师把大乘佛教系统地传入中 国,在中国传授大乘中观思想,使中国佛教有了新的发展。此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研习 毗昙、成实、涅槃等 为主的早期佛教学派。公 元 6 世纪初,菩提流支把大乘唯识 思想传入中国。此后,在 中 国 又 形 成 了“地论”等唯识学 派。各种早期学派的形成,对中国佛教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 用,但尚未出现完整的佛教宗系。中国佛教大宗的建立,起始于公元6 世纪。第一个
4、中国 佛教大宗系,是隋朝智颉大师所建立的天台宗佛教。此后,中国佛教的各大宗系相继建立起来。一些早期的佛教学派,也逐渐形成完整的宗系。到了唐朝,中国佛教已有了十三大 宗,即 所 谓“中土十三宗”:天台宗、地论宗、摄论宗、成 实宗、涅槃宗、三论宗、法相宗、俱舍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公 元 8 世纪,藏传佛教建立起来。公 元 11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形成了各大教派。自隋唐以降,各宗各派传承发展,如大树枝繁叶茂,大 德圣哲辈出,灿若天河群星。然而,能够全面系统介绍中国 佛教各宗派的著作却鲜见。佛教各宗派小丛书 的出版,弥补了这一不足,使读者能够循踪觅迹,窥其堂奥,实在是天台宗概说功莫
5、大焉、善莫大焉!丛书各卷的作者,如大恩法师、如意 丁 4 法师、惟贤法师等,实为当代杰出之僧伽;如李弘学居士、厂 朱封鳌居士、蒲正信居士等,堪称佛学大家。我因工作因 丨 序 缘,有幸与他们相识,往来之际,受益良多。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普及佛教知识,促进文明建设,开启智慧宝藏,乐|观地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他们的做法令人随喜、赞叹。借:丨 这套丛书出版的机会,向他们表示祝贺。丨千百年来佛教的弘扬,始终遵循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如|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依法治国和 丨以德治国并举,太平之世,因缘殊胜。赵朴老有诗云:“千 丨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愿广大的佛教学者,更|好地向
6、信教群众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佛教教义中一丨: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祖国统一的积极 丨 思想和精神,以引导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业,为西部大开发、为全面 丨 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丨我相识李弘学居士已十余载,其早年受业于名师、问学于 丨 大德、皈依于高僧、交游于贤人,为人开朗豁达,淡泊名利,丨 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努力坆从事佛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实;践行菩萨行。我认为,佛法其实很朴素,李弘学居士深得马祖 丨 大 师“平常心是道”的真谛,这种行为让人感到亲切。丨前不久,访 弘 学 居 士 于“苦寮”,居 士 嘱 为 佛教各宗 丨
7、 派小丛书作序,略书所感,以为序。丨李清禾壬午冬月于积尘斋序序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孕育了孔子及其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古印度涌现了释迦世尊及 其致力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在后来的岁月中,印 度没有接纳儒学,而中国传承了佛教。中国传承的佛教,是谓“中国佛教”,它的主要标志,是佛 典的汉译、寺刹的营造、华僧的出现、清规的拟订,尤其是宗派 的创立。中国人基于真诚信仰,依据三藏佛典,结合个人悟 证,融入本土文化而对佛教修学门径的重新消化与整合,形成 了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中国佛教宗派。厚积于河南、薄发于 湖北、大成于浙江的“天台宗”,便是中国佛教弘传史上的佛教
8、宗派第一家。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以其“宗依 法 华,判释五时八教;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的教观体系/引 导中国佛教走向精湛与成熟,被史家誉称“东土小释迦”,成为 中国佛教史乃至哲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宗师。台湾国学大师牟宗三教授曾这样总结说:“中国吸收佛 教,顺印度已有之空有两宗继续发展,发展至天台、华严、禅,已至其极,故中国已往之吸收亦尽于此。见 佛性与般若,序)直到今天,台宗的判教思想、解经程式、止观行法、修忏热 忱、放生习俗等依然为汉地佛门所遵仰;其基础名著 教观纲 宗、天台四教仪、童蒙止观 等为各地佛教院校所必修;以 曰本比睿山、韩国小白山为中心的日、韩天台宗信徒更是以浙 江天
9、台山祖庭为其精神家园,参访交流,不绝于途。如果说,上个世纪在中国佛教文化圈中各领风骚的,是千 古绝学唯识宗的复兴和“禅宗热”的掀起,那么,我们可以说,天台宗的活力焕发和广受青睞在2 1 世纪已现出端倪。作为 中国佛教的一座义学渊府,天台宗所蕴藏的巨大而宝贵的人 文财富,应当得到我们应有的关注和挖掘。感谢“天府之国”的巴蜀书社对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一 贯重视,通过 佛教各宗派小丛书 的出版,使人们发现佛教的 精彩、认识佛学的深邃,从而吸纳知识,凝聚智慧,裨益人生。感谢台宗学者朱封鳌先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完成了这本台 宗 普 及 读 物 一 天台宗概说。可以预见,在开放、严谨的现 代学术百花园中
10、,在努力实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一永恒 主题的中国佛教界,天台宗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多、更美的“妙 法莲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升华出祥和社会、净 化心灵的无量功德!值此新书付梓之际,草此小序,为之贺。释净旻2003年秋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天台宗概说目录总 序 序 第 一 章 天 台 宗 的 源 流 及 其 创 立第一节龙树的生平与思想2 一初期著作思想 5 二中期著作思想 9 三后期著作思想 15】第 二 节 慧 文、慧思的思想(”)一慧文的生平与思想 丨20第三节智颉大师的生平与著述 (之)生平丨26 二著述 34第二章主要教理丨39第一节一心三观”第二节圆 融 三 谛 台 丨
11、第三节一 念 三 千“宗 丨 一“十如是”说“概;一“十界互具”说说;三 沖 世 间 丨 第四节性 具 善 恶 第三章修持方法第 一 节 二 十 五 方 便 第二节止观坐禅 一坐中修止观 二 历 緣 对 境 修 止 观 第三节四种三昧 第四节十乘观法 第 五 节 法 华 忏 法 修 持 第 四 章 教 判 思 想 与 经 典 判 释 第 一 节 五 时 八 教 与 六 即 一五时 二八教 三六即 第二节经典判释 一五重玄义三四悉擅 第 五 章 天 台 宗 的 传 承第 一 节 隋 唐 五 代 时 期 一章安灌顶 51 )0 6 61 73 0 5 9 0(脱)112(刺 118“19024(如
12、“35“35(撕(撕()()()二国清寺系和玉泉寺系 (149)三中兴天台的湛然四唐末五代传承 160 五 谛 观 与 天台四教仪(“第二节两宋时期(化)知礼的生平及其弟子 (以)二山家与山外之诤()三慈云遵式及其忏法 185 四南宋天色宗的传承 卯)第三节元明清时期 一元代天台宗的传承 二明代天色宗的再度中兴 (之 口)三传灯的生平与思想 !)四清代天色宗的传承 五 智 旭 的 生 平 与 思 想咖 六明清文人与天台宗 233 第四节近现代(之)谛闲的生平及其业绩 242 二谛闲的法嗣 斗?)三其他天台高僧 251 第 六 章 天 台 宗 在 海 外 及 港 台 的 弘 传 (乃 7)第一节
13、在曰本的弘传 257 第二节在韩国的弘传 了。)第 三 节 在 中 国 香 港 和 台 湾 的 弘 传 (”9)一 在 香 港 的 弘 传咖 二 在 6 湾的弘传083后 记第 一 章 天 台 涂 的 源 流 及其创立天台宗创始于陈、隋之际。它 是 以 妙法莲华经为一 宗所依的根本经典,以 大智度论为其指南,以 大般涅 榮经为解释上的扶疏,以 大品般若经为观心之本,引 各种经论以增信助成,以一心三观为经,十界三千观法为纬 的一大宗派。此宗的教观思想主要是智颉大师 538598 在天台山创立的。依山立名,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佛学宗派。它的思想渊源是 来自印度的大乘龙树学,经过后秦
14、鸠摩罗什 344413的 翻译、引进,六朝慧文禅师、慧思大师特别是智觊大师的再 创造后才形成的。弘 始 三 年(401),后秦的国主姚兴把著名翻译家鸠摩罗 什请到长安,朝廷组织了数百名学者翻译佛经。据 开元 录载,共翻译了 7 4 部 384卷。其中最突出的是龙树一系 的大乘学说。其代表作品为龙树的 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 提 婆 的 百论等。后来成为天台宗主经的宗 妙法莲华经,也由鸠摩罗什译出,并广泛流行。当时,由于南北两地的社会情况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佛 学思想面貌也各有恃点。南方佛教偏重于义理辨析,北方佛 教则偏重于禅定修持。这主要因为南方自魏晋以来,玄学盛 行,清谈成风,加之般若佛学
15、的传人,与玄谈发生了交涉,因而推动了众对條学义理的研究。而北方则处于战争灾祸的苦难中,人们比较讲究实际,加之禅学流行,佛徒不尚空 谈,而重视坐禅修持。这种南北之间的学风差异,对于真正 的佛教徒来说,都未免是一种偏失。如何普摄南北的不同学 风,圆融各种经论中的不同思想并使其获得根本的统一,使 之成为僧伽内部的普遍共识,正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 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天台宗吸收中外佛学思想而倡导的讲禅 结合,定慧双修,纠正了南方轻禅重讲和北方重禅轻讲的偏 失,遂成了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第 一 节 龙 树 的 生 平 与 思 想龙 树 尊 者(施 典 加 1 2,约 3 世纪,亦 译
16、“龙猛”、“龙 胜”,音 译“那伽阏剌树那”、“那伽阿周陀那”。古印度大乘 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姓。自 幼“诵 四 韦 陀(按,即“四吠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解其义。青年时即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综练”鸠 摩 罗 什 龙 树菩萨传后皈依佛教,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从此周游诸国,更求他经。与“外道”辩论,皆获胜利。传 说 曾 受“大龙菩萨”贈“方等深奥经 典,无量妙法”。龙树生活的时代,佛教界是被说一切有部统辖着的。说 丨 1 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梵名萨婆多部,别名说因部,小乘二 十部之一。佛灭
17、后345年,从根本的上座部分出来的一派。丨:|这一派是以迦多衍尼子为首,主张立有为无为为一切法之实 有,并一一说明其因由,故称说一切有部。发智、六足诸论 皆属此宗。有部盛行于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国。迦多衍尼子是印度 佛教史上研究阿毗达磨(论藏的第一人,撰 有 阿毗达磨 发智论2 0 卷,在佛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这样 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佛教界自由思想兴起,窟 内 上 座 部 迦叶为僧中第一上座,僧众在他修持的石窟内结 集,称窟内上座部)受 到 窟 外 大 众 部(在迦叶修持的石窟 外,年轻的僧侣结集,人数很多,称大众部)思想的冲击,迦多衍尼子为改变上座部忽视佛子理论研究的缺陷,
18、因此倡 导阿毗达磨,以弥补其不足;二是为了反驳当时的数论和胜 论两派的学说,以维护有部佛教。龙树开始时也认真学习有部的教义。但是,当 他 用 90 时 间 读 完 十万诵般若经和 小字般若经等大乘经典 后,他有了新的领悟、新的见解,汲取了有部的精华,丰富 了自己的佛学思想,终于研究成了一种佛教新体系一以般 若空学为要旨的大乘学说。他对有、无、空等佛学理论,都 一一摄取其有用部分,加以肯定,进而述说小乘佛教易倒于两边,不合佛陀的本怀,只有修学菩萨的妙行,通达一切 法,懂得般若空学,才是大乘佛教的要旨。当时,南天竺天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龙树前往教 化,使放弃婆罗门教信仰,皈依佛教。龙 树 所
19、撰 密友书 (即 劝诫王颂 ,寄与姿多婆汉那王 引 正 王 我 国 共 有 3 种译本,其 中 以 义 净 所 译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最为完 善。据传义净游印度时,看到儿童们都背诵这部作品,大人 们更把它作为终身学习的要典。可见通过龙树的大力弘扬,大乘学说已经风靡全印度。龙树一生为法忘躯,足迹遍布印 度南北,最后在阿摩罗缚度大塔西北的妙光山人寂。龙树一生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但是随着年 代的久远,他的很多著作都佚失了,一些不属于他的作品则 应运而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归于龙树名下的汉译著作有 20部。而 现 已 收 入 大正藏 的龙树名下的汉译龙树作品 则 为 18部,真正可靠的只有11
20、部,即:大智度论 1 卷、十住毗婆沙论17卷、十二门论 1 卷、中论4 卷、査输芦迦论1 卷、大乘破有论1 卷、六十颂如理 论 1 卷、回净论1 卷、因缘心论颂,释1 卷、菩提 资粮论6 卷、龙树菩萨为禅陀加王说法要偈1 卷。龙树的思想,从纵深的角度来说,他以缘起性空的中道 理论,直追不可言说的诸法实相;从横广的角度来说,是以 般若波罗蜜甚深智慧,统摄六度万行,涵盖了一切修行法 门,彻底扫除了小乘部派佛教内部的纷争,贯 通 了“部派佛 法”和“大乘佛法”的鸿沟,展示了佛教进一步向前发展的 趋势。广天台宗概说龙树的思想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著作思想龙树初期的思想,是阐扬佛陀根
21、本教义的缘起说,强调 缘起说的义理,并斥责有部论师们理论的荒谬,其学说属于 般若波罗蜜经空观。这时期的著作有 中论、十二门 论、大乘破有论等,以 中论为代表。中论4 卷,是破斥有部的知见,显示空观基本理论 的著作。僧 睿 在 中论,序中说:“中论有五百偈,龙 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 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 以名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 悬解矣。”这 里 说 明 了 中论 的基本宗旨。弘始十一年(奶 鸠摩罗什于长安大寺译出。此文五百颂在鸠摩罗什时 就 有 7 0 多家的注解,鸠摩罗什认为青目的注最好,一同译 出
22、共 4 卷。中论对“中观”下的定义,见 于 第 二 十 四 品 观四 谙品末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 是中道义。”因颂中有三个“是”字,遂 称 为“三是偈”。颂 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学的知见。“一切有部”主张偏有,把 凡是从因缘而生的法都说成是实有。此偈就是针对它的。“众因缘生法”是指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自 性“我说即是空”,这空是真谛。二是假有,“亦为是假名”,这假是俗诗。这样看缘起法,既 不 着 有(实有,也不着空丁:!:台源泼及其创立(虚无的空,就“亦是中道义”。中观思想是直接由缘起空 思想发展来的。“中”是 从“空”发展出来的,是对空的进 一步认识,由此连
23、带产生着假又综合“空”、“假”而成立“中”。这就是龙树的中观思想。当时,部 派 佛 学 把“空”看成极端而误解为否定一切。为了消除这种误解,龙树对空的真义作了进一步的阐明:若受空法者,则破罪福及罪福果报。亦破世俗 法,有如是等诸过故,诸法不应空。汝今实不 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汝不 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缘说空?亦不解空义,不能 如实知故,生如是疑难。复次:诸佛依二请为坐生 说法,一以世俗诗,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 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世谷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 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所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
24、依是二谛而为众生 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谪,则于甚深佛法,不 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 谛者,是亦不然。(大正藏卷 30,第 2 2 页)龙树认为:这种误解,主要是因为一不了解什么叫空,二不了解以何因缘说空,三不了解人的意义。而要解决这些 疑问,必须明白,佛 陀 依 二 谛 世俗谛、第一义请)为众生 说法。依世俗谛来说一切法是有,依第一义谛来说,一切法天台宗概说是空。空的实际意义是显示世间颠倒的一切虚妄法。空和有 是相互为用的,如果人们不能如实分别空、有二谛,并明确 空中的妙有,就是不懂得佛法的实义。若认为一切法不生就 是第一义谛,不需要有第二俗谛,也就是不懂得中道。由此
25、 可见,中观是将空与假名设施连接起来看,是对空的迸一步 认识。中论一书中还表达了龙树关于佛学的因果缘起思想,即“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两种理论。八 不 中 道 见 中 论,观因缘品第 一(大正藏卷3: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 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 是 中论开头的两个归敬颂,虽是全书的引子,但 正 如 青 目 释指出的,它解明了写这部论的目的。八不,是指不生、不 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来、出,谓之八迷,又称八计。悟八不,故有三乘众生;迷八不,便 有 六 趣(地 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台 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