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书籍大全中国医籍提要(上)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
《中医学习书籍大全中国医籍提要(上)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习书籍大全中国医籍提要(上)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683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第 1 页 基 础 理 论 第 2 页 第 3 页 一 灵 枢 灵 枢 经 宋史 崧编校 灵枢经 又名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经 针经 九 卷 是 内经 的一部份 本书古版本均亡佚 现存本系南宋 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 名为 灵枢经 灵枢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医著之一 也是祖国医学的经 典著之一 从本书的文字和内容来看 以及从 素问 中引证 了本书的内容这点来分析 灵枢经 的成书年代应早于 素 问 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 关于 灵枢 的含义 明代张介宾解释说 神灵之枢要 是谓灵枢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本书的卷次 代有变异 汉为九卷 南宋时史崧将其 勒 为二十四卷 元为十二卷 明有二十三卷本 现行的 灵
2、枢 经 单行本则为十二卷 本书载文共八十一篇 内容十分丰富 现将其每篇内容 分别作扼要介绍如下 九针十二原第一 九针 古代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 第 4 页 具 十二原 人体的十二个原穴 本篇主要讨论了九针的具体 应用和十二原的治疗作用等 故篇名 九针十二原 详细地介 绍了九针的名称 形状及不同的用途 用针的疾 徐 迎 随 开 阖 补 泻等手法 并介绍了分布在肘 膝 胸 脐等处 的十二个原穴和肘膝关节以下的井 荥 俞 经 合各穴与脏 腑之间的关系 及它们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 本输第二 本篇讨论五脏 六腑 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 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 叙述了井 荥 俞 原 经 合各 穴的名称及部位 同
3、时也论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 督二脉在颈 项间的要穴 并说明其部位和名称 由于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 穴均作了推本求原的讨论 所以篇名 本输 小针解第三 小针 九针之一 即微针 本篇根据第一 篇九针十二原关于运用小针的问题 按其原文逐句加以解释 所以称为 小针解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讨论邪气所中的原因和五脏六腑为 邪所伤出现的病形 及其针刺治法 具体论述了邪气中人的不 同部位和中阴中阳的区别 说明察色 诊脉 诊尺肤的重要 性 列举五脏脉的缓 急 大 小 滑 涩等六变 并以此六 变来测病 测症 然后论述脏腑病形和刺法 根结第五 根 经脉之气始生之处 结 经气将终之 地 本篇主要讨论三阴三阳经的根穴结穴 阴
4、阳各经所具有的 开 阖 枢的作用 及其所主的疾病与治疗 故篇名为 根 结 如 太阴根于隐白 结于太仓 少阴根于涌泉 结于廉泉 厥阴根于大敦 结于玉英 络于膻中 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等 寿夭刚柔第六 本篇用刚柔相对的两方面 来讨论人体 的形体 元气 皮肤 肌肉 脉 气血 骨骼 经络等是否平衡 第 5 页 协调 来说明生理病理的阴阳刚柔 并进一步判断生死寿夭 故用 寿夭刚柔 作篇名 官针第七 本篇专门讨论九针的不同性能和它们所适应 的不同病证 介绍了九针应九变的九种刺法 输刺 远道刺 经刺 络刺 分刺 大泻刺 毛刺 巨刺 焠刺 又根据病的 深浅提出偶刺 报刺 恢刺 齐刺 扬刺 直针刺 输
5、刺 短 刺 浮刺 阴刺 傍针刺 赞刺等十二刺法及半刺 豹文刺 关刺 合刺 输刺等五种手法 本神第八 本篇论 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神 人体的 精 神 魂 魄 心 意 志 思 智 虑等精神活动及一切 生命活动 如被七情耗伤 则发生变异而形成疾病 针刺治疗 必须根据病人的精神状态 分别脏腑进行治疗 故篇名 本 神 终始第九 论述针法要根据脉证的虚实 来决定补泻手 法和近刺 远道刺的原则 同时 针刺的深浅先后 必须结合 病人体质 四季时令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此外 还详述了针刺 十二种状 禁忌 和十二经气终绝 经脉第十 本篇详述十二经脉的循行 每一经的是动病 和所生病 每一经虚实所出现的脉象和治疗原则 并指
6、出五阴 经气绝的特征 十五络脉的名称 径路及其虚实病候 经别第十一 介绍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及出入离合等 经水第十二 本篇以十二条河流喻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有大小 深浅 广狭 远近 气血多少的不同 因此治疗针刺 的深浅 留针的时间及灸法也各异 经筋第十三 本篇论述十二经筋的循行 病候和治疗 骨度第十四 本篇以正常人 七尺五寸 为标准 测量 出体表头 身 四肢不同部位的长宽尺度 折量出骨骼的长 第 6 页 短 宽狭 再用这个骨度折量脉度 并以此标准尺寸作为循经定 穴的依据 全篇论述了各部位的骨度 如剑突以下至天枢 长 八寸 腋以下至季胁 长一尺二寸 季胁以下至髀枢 长六 寸 髀枢以下至膝中 长一尺
7、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 长一尺六 寸等等 故本篇篇名为 骨度 五十营第十五 本篇论述在人体经脉之气正常情况下 一昼夜循行五十周次以及每息气行的长度 营气第十六 阐述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 它在全身的运 行路径与十二经是一致的 始于手太阴肺经 终于肝经 而后 还注于肺经 支别者又行督 任二脉后注肺中 复出太阴 周 而复始 如环无端 脉度第十七 论述手足三阴三阳左右二十四脉及左右跷 脉 加上任脉 督脉共二十八脉的长度为十六丈二尺 并论述 五脏精气与七窍的关系 叙述了阴跷脉循行途径 及其与眼的 关系等 讨论营卫的生成 分布与功 营卫生会第十能 营卫 都化生于水谷精微 清者为营 营养于内 浊者为卫 卫护于 外
8、 四时气第十九 论述由于四时春夏秋冬气候各异 产生 的疾病不同 故针刺的深浅部位手法也不同 五邪第二十 五邪 指五脏的病邪 本篇论述心 肝 肺 肾五脏受邪而脾 产生的证候和针刺治法 寒热病第二十一 本篇论述寒热两类病证和治疗 介绍 了四时取穴常规 癫狂第二十二 论述癫狂病发病原因 症状以及针灸治 疗的方法 热病第二十三 论述热病的症状 诊断 治疗 预后 第 7 页 以及五十九个治热要穴和九不刺的禁忌 厥病第二十四 论述了九种厥头痛 六种厥心痛的症状 和针刺方法与穴位 并论述了虫瘕 蛟蛔 耳聋 耳鸣的诊断 和治疗 病本第二十五 论病有标本 治有先后 先病为本 后 病为标 病因为本 症状为标 疾病
9、的治疗方法虽然繁多 但 总不外治本治标两大原则 并列举了先病后逆 先逆后病 先 寒后病 先病后寒 先泄后它证等治其本 先病后中满 大小 便不利等治其标 杂病第二十六 本篇列举了各经脉经气厥逆引起的病 证 各种心痛及兼证 以及喉痹 疟疾 齿痛 耳聋 鼻 额痛 项痛 腰痛 膝中痛 腹胀 腹痛 大小便不利等多种 杂病的症状 诊断和刺治方法 故篇名 杂病 周痹第二十七 论述周痹的症状及治疗 指出周痹与众 痹的区别 周痹之邪在血脉之中 随脉上下 而不能左右移 易 众痹各在其处 更发更止 疼痛左右相应 两者症状不 同 治法也不同 周痹刺上下 众痹刺痛处 口问第二十八 本篇论述岐伯从他先师口中问来的一些 资
10、料 所以篇名 嚏 口问 论人之欠 哕 唏 振寒 头部下垂或肢体下垂等困倦的形态 泣涕 太 息 涎 耳 鸣 啮舌啮颊啮唇等十二种由于奇邪上走空窍产生的症状 及其 针刺治法 师传弟二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问诊的重要性 临病人问 以所便取得病人合作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并说明通过望 肢体五官外候可测知内脏的病情 由于这些都是先师传授下来 的宝贵经验 故篇名 师传 决 气 第 三 十 决 分 也 本 篇 论 精 气 津 液 血 第 8 页 脉六气的产生与功用 以及发生病变的特征 六气源于先天之 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 六气不足则可发生诸种病变 精脱 者 耳聋 气脱者 目不明 津脱者 腠理开 汗大泄 液脱者
11、骨属屈伸不利 色夭 脑髓消 胫痠 耳数鸣 血脱者 色 白 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 等 肠胃第三十一 本篇以古代解剖知识 论述消化道中各 器官 包括口 唇 齿 舌 会厌 咽门 胃 小肠 回肠 广肠等 的长度 宽度 圆周 直径 容量 重量相互间的距 离位置等 消化道以胃肠为主体 故篇名 肠胃 本篇讨论正常人绝谷七天而人绝谷第三十二 死 是 因七天不饮食 水谷精气津液皆耗尽的缘故 故篇名曰 平人 绝谷 海论第三十三 海 百川汇聚之处 本篇论人体以胃为 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膻中为气海 脑为髓海 四海 是人体气血精神的汇聚处 如有余或不足则发生病变 并指出 用针刺调治四海病的方法 故篇名为 海论 五
12、乱第三十四 本篇论述了十二经脉之气 顺四时阴阳 五行则为治 逆四时阴阳五行则为乱 认为营卫不调 清浊相 干 阴阳不和则逆乱 并列举了气乱于心 乱于肺 乱于肠胃 乱于臂胫 乱于头的五乱病证及刺治法 论第三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胀病的病因 病机诊断和 治疗 并列举了五脏六腑胀的病证和治法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津液的区别 津液 由水谷化生 皆出于三焦 温肌肉 充皮肤 为其津 其流而 不行者为液 津液在人体中 又可化生为汗 溺 泣 唾等 并可补益脑髓 如果津液不能输布 下输膀胱 就可成水肿癃 闭 第 9 页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五阅五使 指五脏的内在变化可 以在五官外表看到 本篇讨论观察五官五色
13、的变化 以测知五 脏的内在变化 尤其明堂部位的色泽变化更为重要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本篇论述肥人 瘦人 壮士 婴儿 等不同体质的人 在应用针刺治疗时 须按照不同的刺法原 则 并介绍了十二经走向和气血上下顺逆 血络论第三十九 本篇讨论观察血络和刺络泻血的方 法 阴阳清浊第四十 论人体阴阳清浊二气 清者注阴 浊 者注阳 清中有浊 浊中有清 如果清浊相干 阴阳异位就会 气乱生之 刺阳者 浅而疾之 病 并提出 刺阴者 深出 清浊相干 以数调之 的针刺原则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以天 地 明喻人身之天地阴 阳 腰以上为天 属阳应日 腰以下为地 属阴应月 把十天干 与左右两手的十经相配 把十二地支与左右两足十
14、二经相配 根据日月相对运动的情况 说明阴阳盛衰消长与手足阴阳经的 生理功能有联系 由于本文把天地日月阴阳与人体十二经脉相 联系 探讨人体正气盛衰与针刺的关系 故篇名为 阴阳系 日月 病传第四十二 本篇按五行生克规律论述脏腑病传 若 病变以五行相克的关系连续传变下去 则必死 不可以针刺治 之 如果不依次相传 则可以针刺治疗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本篇论梦与邪气 同时与脏腑虚实 盛衰有关 因而可以根据梦的性质和内容以辨别脏腑的虚实 采取相应的针刺方法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本篇论人应四时春生 夏 长 秋收 冬藏的四季变化 以及一日之中朝为春 日中为 第 1 0 页 夏 日入为秋 夜半为冬的变化 所
15、以疾病以旦慧昼安 夕加 夜甚 并以五脏五变应二十五俞穴 进行针刺取穴 外揣第四十五 揣 忖度 本篇论从人体外表的表现 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 五变第四十六 本篇用五种不同的病变为例 说明病变 产生与否 是由人体的肌肉 皮肤 骨节的坚与弱等体质因素 来决定的 本脏第四十七 本篇论五脏六腑有大小 高下 坚脆 正偏 长短 厚薄 结直 缓急的不同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 体的健康与疾病 并指出五脏六腑与体表之皮 脉 筋 肉 毫毛 腠理等相应关系 因而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藏 则知 所疾 禁服第四十八 本篇是讲针灸治疗学问很深 必须先了 解经脉和俞穴的有关知识 才能逐步掌握针灸疗法 同时 本 文特别强调诊寸口与人
16、迎脉的意义 禁止乱医 本篇既介绍了 针灸治病的诊疗法则 亦指出禁诫事项和服从治疗法则的重要 性 故篇名为 禁服 五色第四十九 论五脏六腑所反映于面部的色泽是有一 定的部位的 故根据一定部位的色 青 黄 赤 白 黑五色 泽 浮沉 枯润 散聚 情况 可推测脏腑疾病的性质和预后 论勇第五十 本篇先论人的皮肤的颜色厚薄可反映人的 素质 次论在外因相同的情况下 有病与不病的差异 这取决 于人体的内在因素 又论述了人的勇怯与心 肝 胆三脏的关 系 背腧第五十一 本篇介绍五脏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五脏 病变在其俞有相应的压痛点 并告诫俞穴可灸 不可刺 卫气第五十二 本篇论述营卫的功能 营行脉中 卫行 第 1 1
17、 页 脉外 阴阳相随 内外相贯 如环无端 营卫在体内的循行 各种功能虽错综复杂而不可见 但可从十二经的阴阳标本等变 化来推求其虚实 以作为治疗的依据 篇内列举了十二经脉标 本穴位所在和六腑的气街 论痛第五十三 论人筋骨强弱 肌肉坚脆 皮肤厚薄 腠理疏密的不同 耐痛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骨强 筋弱 肉缓 皮厚者耐痛 反之不耐痛 天年第五十四 天年 指人应该活的年岁 本篇指出 人的寿夭与脏腑的强弱 气血的盛衰 气血协调与否有密切的关 系 其中心论点是 维护五脏形体神气的健康 则可长寿尽终 天年 逆顺第五十五 本篇论述针刺必根据气行的逆顺和脉的 盛衰 以分别虚实与天地四时五行来确定针刺法则 区别 可 刺
18、 尚未可刺 不可刺 三种情况 如不可刺 熇熇之热 漉之汗 浑浑之脉 宜 刺其未生 刺其未盛 刺其 已衰 等等 五味第五十七 本篇论述五味入胃之后 按不同的性 味 走其所喜之脏 如酸先走肝 苦先走心 甘先走脾 辛先 走肺 咸先走肾 并列举了五谷 五菜 五果 五畜的五味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 说明五脏疾病的饮食宜忌 水胀第五十七 讨论水胀 腹胀 鼓胀 肠覃 石瘕 石水的病因和症状特点 由于重点是叙述水胀的证候 故篇名 水胀 贼风第五十八 贼风 即四时不正之气 本篇论述贼 风伤人的机转 有感而即发病者 有感而不发留邪不去者 有 因其他原因而突然发病者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本篇论述卫气失常 留于腹积于胸 第
19、 1 2 页 的病变及其针刺治疗的穴位手法 此外 根据人的不同年龄将 人分为老 壮 少 小四种 把人的胖瘦分为肥 膏 肉三 类 在诊断治疗时必须考虑这些差别 玉版第六十 本篇论述痈疽的成因 刺治的 原 则 和 方 法 列举痈疽内陷及诸病逆象不宜刺 并论述了针刺运用得当 可以治病活人 相反运用不当可以杀人 如妄刺手阳明大肠经 的五里穴 可造成五脏的脏气竭绝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当刻 之玉版留传后世 所以叫 玉版 篇 五禁第六十一 论述针刺的五禁 五夺 五过 五逆 以及针刺有九宜等问题 动输第六十二 本篇着重讨论手太阴肺经寸口脉 足阳 明胃经人迎脉和足少阴肾经太溪脉搏动不休的原因 以及它和 全身气血
20、输注的关系 故篇名为 动输篇 五味论第六十三 论五味各有所走 嗜食过度各有所伤 而致病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本篇根据阴阳五行学说 把禀 赋不同的各种体形归纳为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类型 又用 五音将每一类型分为五类 故为二十五种类型 各种类型的人 有不同的特点 针刺取穴和手法也不同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本篇承前篇 阴阳二十五人 着重 讨论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的经脉问题及其调治时应取的经 脉 并列举了五谷 五畜 五果 五味 五色 五时与五脏经脉的 关系 妇女 宦官无须的原因 三阴三阳经血气多少等问题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论述百病的病因不外风雨寒暑 清 湿喜怒 发病的部位有阴 阳 上 中 下的不同
21、强调凡疾病 的形成 都先因正气虚 若无虚 则邪不能独伤人 又指出外 邪伤人 由表入里 留而不去则成积 为胀 为痛等 治疗应察 第 1 3 页 其所痛而定其所在 当补则补 当泻则泻 行针第六十七 本篇主要谈行针手法和人的体质及疗效 的关系 并列举 重阳 阳中有阴 阴阳调和 三种人的针 刺得气反应不同 提出如果针后有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则是医 生失误 和病人的体质阴阳气无关 上膈第六十八 本篇着重症中属于虫痈的病因 讨论 症状和治疗 因以 气为上膈虫为下膈 为纲领进行讨论 故篇名 上膈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讨论由于忧愁 忿怒和寒邪等因素 引起的失音的病机和治疗 寒热第七十 本篇讨论疬的成因 治疗及预后
22、 古人 认为疬是寒热毒气积留在经脉所致 故篇名 寒热 邪客第七十一 本篇讨论邪气伤人不同的部位 可引起 不同的病症须运用不同的方法祛邪 故篇名 邪客 本篇先论 述不眠是由邪气伤人 卫气行阳不入阴 阳盛阴虚 治疗用半 夏汤补不足 泻有余 次论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曲折 出入概况 因心为神之舍 不受邪 邪伤之则皆在心包络 所 以手少阴脉独无俞 最后论针刺迎随补泻手法 以及邪客 虚 两 肘 两 腋 两 髀 两 腘 可 致 拘 挛 通天第七十二 把人的形态 性情 体质分为太阴 少 阴 太阳 少阳 阴阳和平五类 这五类人的体质强弱 血 气盛衰 精神品德各不相同 因此 对各类人的针刺原则也各 异 天
23、指自然的赋 天性 篇名通天 者 指掌握人的 天然禀贼 分别阴阳盛衰 掌握针刺的原则 官能第七十三 官 职守 能 才能 本篇综合论述 一个医生用针必先掌握人的形气所在 上下左右 阴阳表里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逆顺 以及出入流注的交会情况 同时认为 第 1 4 页 医者必须察病人五色之病 痛之所在 兼上观 天光 下司 正 掌握九针所宜及补必用方 泻必用圆 的针刺方 法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这是医生的职责 本文还 指出传播医术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能力传授技术 发挥他们 的特长而不致于误人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尺肤的润泽 粗糙 肉脱 肉弱 寒热等情况 以推断内脏的盛衰和病变 如尺肤滑 而
24、淖泽的是风病 尺肤涩的是风痹 尺肤粗若鱼鳞的是溢饮 尺肤热 脉盛躁的是温病等 指出诊尺肤必须结合望诊与脉 诊 以及观察眼目中赤脉的行走方向 测知病在何经 另外 本文对孕脉 婴儿病 四季伏邪发病等亦作了论述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本篇论述了刺 五节 刺 五邪 的针法 另一方面又论述了真气的来源与功能 对正 邪双方 进行了论述 认为疾病的产生不外真气虚邪气盛 正不胜邪所 致 同时 本文对邪入经脉所产生的疼痛 痈 寒热 痒 痹 不仁 偏枯 骨蚀 筋溜 肠溜 肉疽 骨疽等病进行了论述 卫气行第七十六 论述卫气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 而且 某时刻运行至某个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按时取穴针刺可 以提高疗效 如病
25、在三阳经 要候其气行阳的时候刺之 此所谓 谨候其时 病可与期 失时反候 百病不治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讨论九宫方位按次移行 从一宫转 向另一宫那天正是交换节气之日 并论述了八风虚实不同 则 伤人部位危害也不一 强调要避免风邪伤人 九针论第七十八 阐明九针的形状 大小 名称及治疗 上的适应症 同时亦论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 本文还着重 指出 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生活环境 分别采用针灸 导引 砭石 甘药 按摩 药酒等治法 第 1 5 页 岁露论第七十九 本文首先讨论了疟疾的病因病机 其 次提出人体的三虚 三实对人体受外邪后病与不病 起 决 定 作 用 强调反常气候容易引起疾病 特别是春 岁露 行秋令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入门书籍pdf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 中医精华丛书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 中医薪传 祖传中医手抄本 中医古籍pdf 杏林阐微 悬壶集 医彻 医家心法 医经秘录 医理真传 杂病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