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濛丹法_老版武术气功书籍.pdf
《鸿濛丹法_老版武术气功书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濛丹法_老版武术气功书籍.pdf(156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鸿鸿 蒙蒙丹丹 法法 第一编第一编 理理 篇篇 我鸿濛一派 直授于太上道祖 乃先天自然大道 贯通天 我鸿濛一派 直授于太上道祖 乃先天自然大道 贯通天 地 人三元丹法 为性命双修之学 故学人学此法之前 必需地 人三元丹法 为性命双修之学 故学人学此法之前 必需明明 理 方不至入魔道 理 方不至入魔道 第一节第一节 道说鸿濛道说鸿濛 本门丹经云 本门丹经云 时空一体 性命无二 鸿濛化气 观化无究时空一体 性命无二 鸿濛化气 观化无究 心物始成心物始成 何谓 何谓 鸿濛鸿濛 万物天地 宇宙未生之前 称之为 万物天地 宇宙未生之前 称之为 鸿濛鸿濛 无形 无相 无动亦无静 或曰 无形 无相 无动亦无
2、静 或曰 混沌无极混沌无极 应之 应之 于人身心 则曰 于人身心 则曰 清净之时清净之时 此刻气候氤氲阴阳流转 皆未 此刻气候氤氲阴阳流转 皆未成成 形 待此形 待此 氤氲氤氲 运酿至一定运酿至一定 时机时机 火候满足则鸿濛化气 火候满足则鸿濛化气 恍惚杳冥之中产生一恍惚杳冥之中产生一 信信 谓之先天鸿濛一气 道生一 一生 谓之先天鸿濛一气 道生一 一生 二 二生三 万物出矣 性命出也 鸿濛之刻 万物一体 人二 二生三 万物出矣 性命出也 鸿濛之刻 万物一体 人天天 合一 仙家丹道修炼 乃来源于我国古老伟大之天人合一思想 合一 仙家丹道修炼 乃来源于我国古老伟大之天人合一思想 整个丹道修炼即是
3、仿照宇宙产生之过程而修行 所谓鸿濛化气 整个丹道修炼即是仿照宇宙产生之过程而修行 所谓鸿濛化气 观化无穷也 观化无穷也 性命与观化性命与观化 性者 吾人灵觉之观也 命者 吾人生机之气化 本门以性者 吾人灵觉之观也 命者 吾人生机之气化 本门以观观 化立门 对观 化二字有特别之解 何谓观 一为有识之观 化立门 对观 化二字有特别之解 何谓观 一为有识之观 为为 识神用事 二为真观 仿佛千百万亿之灯同照一室 无影无形识神用事 二为真观 仿佛千百万亿之灯同照一室 无影无形乃乃 至无相 一体同照 不分彼此 此观乃鸿濛中初现 故称之为至无相 一体同照 不分彼此 此观乃鸿濛中初现 故称之为先先 天真觉 元
4、神 其体寂然不动 其用则感而邃通 又称无中妙天真觉 元神 其体寂然不动 其用则感而邃通 又称无中妙有 有 吾人之真性 不神之神 此元神虽说有层次之分 但也只不过吾人之真性 不神之神 此元神虽说有层次之分 但也只不过是是 用用 与与 通通 之不同而已 其体则一也 丹道修炼之最终目之不同而已 其体则一也 丹道修炼之最终目的 的 只是将此只是将此 灵觉元神灵觉元神 放入阴阳造化炉中 造化烹炼至极精纯放入阴阳造化炉中 造化烹炼至极精纯之之 地步 最后合于天地宇宙本体之地步 最后合于天地宇宙本体之 元神元神 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 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 神 所谓神 所谓 天地坏时 这个不坏也天地坏时 这个不坏
5、也 何谓 何谓 化化 有两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 一为气也 意也 一为虚无 无形 所谓一为气也 意也 一为虚无 无形 所谓 一一 也 丹经有云 也 丹经有云 存神达化存神达化 之化即为虚无无我之意 观者 我之神 为观察之化即为虚无无我之意 观者 我之神 为观察者 者 化者 彼之神 为被察者 人类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化者 彼之神 为被察者 人类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 之之发发 展和创生 皆来源于一觉一观 有化 定具相应之观 有观定展和创生 皆来源于一觉一观 有化 定具相应之观 有观定具具 相应之化 二者不可割裂 易曰相应之化 二者不可割裂 易曰 遂感而通遂感而通 于是 于是 化化 乃出乃出 也 化即观 观
6、即化 观化合一 始入鸿濛 能无观 即无我 也 化即观 观即化 观化合一 始入鸿濛 能无观 即无我 能无化 即忘气 忘我以养虚 忘气以养神 鸿濛内丹总诀云能无化 即忘气 忘我以养虚 忘气以养神 鸿濛内丹总诀云 观观 化一体 因果互变 生生不已 绵绵矣 细细矣 泛泛矣 观化一体 因果互变 生生不已 绵绵矣 细细矣 泛泛矣 观化化 无穷 用之不尽 观化合一 无观无化 无物无我 合归虚无 无穷 用之不尽 观化合一 无观无化 无物无我 合归虚无 归于先天至道归于先天至道 鸿濛一炁 其道乃成鸿濛一炁 其道乃成 鸿濛一炁浅释鸿濛一炁浅释 鸿濛一炁者 非物质 非能量 非有 非无 非心 不可鸿濛一炁者 非物质
7、非能量 非有 非无 非心 不可以以 以精粗论 亦不可以以大小论 不但凡眼不能见之 即道眼亦以精粗论 亦不可以以大小论 不但凡眼不能见之 即道眼亦不不 可见之 行者需于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之中可见之 行者需于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之中 求求 之 悟真篇之 悟真篇 云 云 见之不可用 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 用之不可见 用现代语言勉强描述为 产 用现代语言勉强描述为 产生生 宇宙万物 并维持之的一种无形宇宙万物 并维持之的一种无形 能力能力 但鸿濛一炁 虽说不 但鸿濛一炁 虽说不 可见 并不是说不可知 鸿濛一炁虽说无可捉摸 但其用至大可见 并不是说不可知 鸿濛一炁虽说无可捉摸 但其用至大无无 刚 至微至柔
8、 其刚 至微至柔 其 真用真用 一出 则露出一出 则露出 真象真象 我们据此真 我们据此真 象 自然知之 而产生所谓鸿濛一炁之说 故道经有云 象 自然知之 而产生所谓鸿濛一炁之说 故道经有云 恍恍恍恍 惚惚 其中有象 其中有情 其情甚真 惚惚 其中有象 其中有情 其情甚真 丹经有云 丹经有云 玄关火玄关火发发 此即对鸿濛一炁之此即对鸿濛一炁之 真用真用 的勉强语言描述 而实不可完全说的勉强语言描述 而实不可完全说明明 之 故本门有云 之 故本门有云 鸿濛一气自虚无生鸿濛一气自虚无生 此虚无者 天人合此虚无者 天人合一 一 物我两忘 神气完全合一之时 非死寂顽空 枯木顽石之物我两忘 神气完全合一
9、之时 非死寂顽空 枯木顽石之 静静态态 也 鸿濛一气故又称之先天一气 也 鸿濛一气故又称之先天一气 先天与后天先天与后天 何谓先天 此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宇宙万物产生之前为何谓先天 此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宇宙万物产生之前为 何何 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 其中又有层次可分 一 为 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 其中又有层次可分 一 为 胎儿在母腹之时期 二 指父母交合之初始 三 指阴与阳胎儿在母腹之时期 二 指父母交合之初始 三 指阴与阳转转 变与过渡之中和点 如白天与黑夜之交界处 极动与静之交界变与过渡之中和点 如白天与黑夜之交界处 极动与静之交界过过 渡点 生与死之中和点 故丹经云 渡点 生与死之中和点
10、故丹经云 物物各具一太极物物各具一太极 太极太极 有时候 有真种有时候 有真种 时候之意即是 时候之意即是 真种真种 有此太极之中和 有此太极之中和 万万 物才能生发 中和之中更有物才能生发 中和之中更有 真种真种 否则 万物何以创生 故 否则 万物何以创生 故 本门有云 本门有云 事事有虚无一刻 时时有先天一点事事有虚无一刻 时时有先天一点 有中含有真 有中含有真无 无 无中自生妙有 道无所不在 三层之含义 实一以贯之 中和无中自生妙有 道无所不在 三层之含义 实一以贯之 中和之之 态 即先天 人之先天更应于天地之先天 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态 即先天 人之先天更应于天地之先天 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11、 所谓后天 指一切有形有象 有质之事物和东西以及层次所谓后天 指一切有形有象 有质之事物和东西以及层次境境 界 于丹道说来 最初后天指外呼吸 思虑之神 交感之精 界 于丹道说来 最初后天指外呼吸 思虑之神 交感之精 到到 高层 人身一切内外形相之运化皆为后天 其实 修至一定层高层 人身一切内外形相之运化皆为后天 其实 修至一定层次 次 行者定能明白 所谓先天与后天之说法皆为相对之言 唯是有行者定能明白 所谓先天与后天之说法皆为相对之言 唯是有为为 无为之区别而已 无为者先天 有为者后天 丹经又云 无为之区别而已 无为者先天 有为者后天 丹经又云 先天先天 不得后天 无以招摄 后天不得先天 无以
12、变化不得后天 无以招摄 后天不得先天 无以变化 无后天阴阳 无后天阴阳 之交和则无法之交和则无法 采取采取 先天一气 在父精与母血交合之时刻 先天一气 在父精与母血交合之时刻 必必 入虚无 则先天一气自归其中 如后天父母壮者而交合又得其入虚无 则先天一气自归其中 如后天父母壮者而交合又得其时 时 则子女亦先天充足 打个比方 婴儿虽先天充足 但后天没成则子女亦先天充足 打个比方 婴儿虽先天充足 但后天没成人人 强强大 所以抵抗力弱 力气小 故必须补充后天营养和后天教大 所以抵抗力弱 力气小 故必须补充后天营养和后天教养 养 而渐使其先天之能力全部显象 如力气增长 身高增长 智慧而渐使其先天之能力
13、全部显象 如力气增长 身高增长 智慧增增 加 否则 不补充营养 不吃不喝 则先天无以显其变化待死加 否则 不补充营养 不吃不喝 则先天无以显其变化待死而而 已 反过来 如无婴儿之先天遗传和先天无形生炁 则后天无已 反过来 如无婴儿之先天遗传和先天无形生炁 则后天无所所 依托 故常有婴儿早死 儿童夭折 未老先衰之事发生 此先依托 故常有婴儿早死 儿童夭折 未老先衰之事发生 此先天天 不足 无论如何补充后天 皆毫无用处 反促其速死 丹经有不足 无论如何补充后天 皆毫无用处 反促其速死 丹经有云 云 若将有形成变化 细酒羔羊亦上升若将有形成变化 细酒羔羊亦上升 只有补充先天无形之生 只有补充先天无形
14、之生 气 才是根本 我中华丹道 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补充先天 气 才是根本 我中华丹道 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补充先天 于层次来说 无缘因 无条件的自虚无中而生 曰先天 于层次来说 无缘因 无条件的自虚无中而生 曰先天 故故 不落因果 先天而天不敢违也 丹经云 不落因果 先天而天不敢违也 丹经云 不忆过去 不思未来不忆过去 不思未来 不拟现在 三心皆无不拟现在 三心皆无 无为而为 佛经有云 无为而为 佛经有云 应无所住而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其 心心 此皆对先天及如何进入先天而说之 有中生有 思忆存想 此皆对先天及如何进入先天而说之 有中生有 思忆存想 而得 有为而为 落于因果 称之为后天 故为天命所制 天而
15、得 有为而为 落于因果 称之为后天 故为天命所制 天生生 之必天杀之 有生有死 有命有运 是宿命的 之必天杀之 有生有死 有命有运 是宿命的 果真穷究至无上之根源 先天即后天 后天即无天 先天果真穷究至无上之根源 先天即后天 后天即无天 先天后后 天 言语道断 心行灭处 另 先天后天于丹道另有特别意义 天 言语道断 心行灭处 另 先天后天于丹道另有特别意义 第二节第二节 动静之说动静之说 动分阳动与阴动 由中和趋于生长的运化称之为阳动 有动分阳动与阴动 由中和趋于生长的运化称之为阳动 有放放 射发散之意 由中和向衰败及死亡 归入于寂静的动 称之为射发散之意 由中和向衰败及死亡 归入于寂静的动
16、称之为阴阴 动 有收缩之意 静也分阳静与阴静 一为觉照合一之静 一动 有收缩之意 静也分阳静与阴静 一为觉照合一之静 一为为 顽空 死寂之静 动若无静主入其中而制之 则其动变大 成顽空 死寂之静 动若无静主入其中而制之 则其动变大 成为为 亢阳 不可收拾 最终走向死亡 而静若无动包之 则无以畅亢阳 不可收拾 最终走向死亡 而静若无动包之 则无以畅通通 和顺 而其神不清明 必入昏沉 成为浊阴 大事坏矣 故丹和顺 而其神不清明 必入昏沉 成为浊阴 大事坏矣 故丹经经 有云 有云 以铅制汞 以息运神以铅制汞 以息运神 丹道修炼必须动静相得 相宜 丹道修炼必须动静相得 相宜 况绝大多数人 皆是动特多
17、而静少之又少 其神纷芸变动 况绝大多数人 皆是动特多 而静少之又少 其神纷芸变动 未未 能定止 日夜操劳 无而了时 一时之内 念起念灭 心随物能定止 日夜操劳 无而了时 一时之内 念起念灭 心随物转 转 本本我已迷 故吾人之神 日为外物所夺 神去 气亦随处 神我已迷 故吾人之神 日为外物所夺 神去 气亦随处 神气气 日耗 趋于死亡 而吾人身体也日日奔波 被物所使 神气更日耗 趋于死亡 而吾人身体也日日奔波 被物所使 神气更失 失 必以静来制之 故丹道入门之始 必以静主之 明白静之含义 必以静来制之 故丹道入门之始 必以静主之 明白静之含义 静者在于静者在于 安安 在于 在于 无念无念 在于 在
18、于 休息休息 静功之道 即是 静功之道 即是 告诉人们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 告诉人们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 动动 用于炼气 动者在于用于炼气 动者在于 和和 顺顺 在于 在于 连续而不滞碍连续而不滞碍 无一丝间断 庄子云 无一丝间断 庄子云 神无隙 神无隙 乃成纯气之守乃成纯气之守 放入火不焚 入水不溺 刀兵不能害 此为气 放入火不焚 入水不溺 刀兵不能害 此为气 长生 又长生 又 安安 之意在于自然 安于连续之动而无念 所谓一之意在于自然 安于连续之动而无念 所谓一灵灵 独存是为真神 丹经而云 独存是为真神 丹经而云 内炼之道 全在于绵绵若存 勿忘内炼之道 全在于绵绵若存 勿忘 勿助勿助 本门
19、认为 本门认为 无绝对静止 也无绝对运动无绝对静止 也无绝对运动 任何运化和动 任何运化和动机 机 都必需一都必需一 静止静止 的背景场所 以此暗暗隐含的无形的背景场所 以此暗暗隐含的无形 静止静止 来来 允许允许 运化运化 之存在和成立 此遍一切之处的之存在和成立 此遍一切之处的 静止静止 即为大即为大道道 一体同观之一体同观之 觉照觉照 寂然不动 无形无象 无我之 寂然不动 无形无象 无我之 真观真观 也也 静与动本一体 实不可分 由静才能体现动机 化机 丹道之静与动本一体 实不可分 由静才能体现动机 化机 丹道之要 要 在于静以得之 无静 无以察动 无静无以制动 丹道所有妙在于静以得之
20、无静 无以察动 无静无以制动 丹道所有妙处处 之产生 都来源于一之产生 都来源于一 静静 只有 只有 静静 才能做到顺其自然 才才能做到顺其自然 才 能主宰命运 因命运本身是一种运动变化也 故修真圣典 阴能主宰命运 因命运本身是一种运动变化也 故修真圣典 阴符符 经 云 经 云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故制之以至静之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故制之以至静之道 丹 丹经经有有 云 云 其静曰元神 其动曰真意其静曰元神 其动曰真意 修炼之士 使此后天纷芸变化之各种识神归于寂然不动之修炼之士 使此后天纷芸变化之各种识神归于寂然不动之元元 神 使后天粗短 急促 间断之呼吸归于细长连续无滞之真息 神 使后天
21、粗短 急促 间断之呼吸归于细长连续无滞之真息 使形体不再奔忙劳累 归于静养休息之状态 如是神亦归于身 使形体不再奔忙劳累 归于静养休息之状态 如是神亦归于身 气亦归于身 神气形浑同一体 归于吾未生之前的气亦归于身 神气形浑同一体 归于吾未生之前的 形态形态 神 神 气相抱 不分彼此 化为一气 于吾之祖气想吸相连相应 则气相抱 不分彼此 化为一气 于吾之祖气想吸相连相应 则玄玄 牝立焉 玄关成矣 动静合一 情性合一 性命合一 牝立焉 玄关成矣 动静合一 情性合一 性命合一 第三节第三节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何谓天 浑万物而为一者曰天 分万物而为二者曰地 合何谓天 浑万物而为一者曰天
22、 分万物而为二者曰地 合万万 物而为三者曰人 天乃无形之天 地乃有实之地 人乃阴阳相物而为三者曰人 天乃无形之天 地乃有实之地 人乃阴阳相间间 之人 人本于地而生于天 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 人身之气候之人 人本于地而生于天 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 人身之气候亦亦 同于天地气候之规律 故 阴符经 有云 同于天地气候之规律 故 阴符经 有云 观天之道 执天之观天之道 执天之 行 尽矣行 尽矣 天理即地理 人心即天地之心 天机应于人机 人机反于天理即地理 人心即天地之心 天机应于人机 人机反于天天 地之机 人身之真造化 无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 凡人不能地之机 人身之真造化 无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 凡人不能
23、直直 接察之 唯道人知之 天地之冬至 必应于人身之冬至 天地接察之 唯道人知之 天地之冬至 必应于人身之冬至 天地之之 夏至必应于人身之夏至 凡人后知之 故称后天 道人先觉之 夏至必应于人身之夏至 凡人后知之 故称后天 道人先觉之 故曰先天 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层次 则人身内外之故曰先天 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层次 则人身内外之精精 气之运化规律无不具一定之韵律而与天地气候真消息相契 合气之运化规律无不具一定之韵律而与天地气候真消息相契 合符符 一定的运行规迹和运化内景 否则 说明炼已不纯 心性未清 一定的运行规迹和运化内景 否则 说明炼已不纯 心性未清 又如 上半月 人之无形气机趋
24、于旺盛 此时应上弦月逐渐明又如 上半月 人之无形气机趋于旺盛 此时应上弦月逐渐明朗 朗 圆满 在此一阶段 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宝月一样 逐渐明朗 圆满 在此一阶段 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宝月一样 逐渐明朗 清清 醒 醒 精神也振奋起来 而下弦月则反之 人之气机和本性易入精神也振奋起来 而下弦月则反之 人之气机和本性易入混混 浊和衰减 其中玄妙虽言语难说之 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觉之 浊和衰减 其中玄妙虽言语难说之 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觉之 故故 丹经有云 丹经有云 有人问我修行路 遥指天边月一轮 有人问我修行路 遥指天边月一轮 炼已精纯 炼已精纯 性性 地极其洁净 就如天上无一丝云 而一轮明月常悬空中 无形地极其
25、洁净 就如天上无一丝云 而一轮明月常悬空中 无形无无 相之真气候自得之 不假丝毫作为矣 就怕人相之真气候自得之 不假丝毫作为矣 就怕人 人心不死人心不死 而 而 道心难生道心难生 又如太阳之周期变化 太阳系之黄道应于人身之 又如太阳之周期变化 太阳系之黄道应于人身之 黄道 天地将雨未雨 将雷未雷之氲氤气象亦有合于人身之氤黄道 天地将雨未雨 将雷未雷之氲氤气象亦有合于人身之氤氲氲 气机 天地有气机 天地有 子子 时 人身亦有时 人身亦有 子子 时 此天人之机的相时 此天人之机的相应 应 不差毫发 人身一不差毫发 人身一 小天地小天地 也 真能达到天人合一之极则 也 真能达到天人合一之极则 行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版武术资料 老版武术书籍 旧版武功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