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脉诊资料书籍网盘下载.pdf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脉诊资料书籍网盘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脉诊资料书籍网盘下载.pdf(12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 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 口,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 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 诊之一,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左 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即右寸肺,右关脾,左寸心,左 关肝,左右尺为肾。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上 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 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 强调尺脉的重要性, 认为尺脉侯肾和命门,
2、为人的元气所在, 生命攸关。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对健康人和患者左右 寸关尺脉象进行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大;尺 脉最小,肾虚者更甚。笔者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 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 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 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 健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 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 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 出。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 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
3、消失。52 例休克患 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 寸脉减弱以至消失, 然后关脉、 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 因寸、 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端,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 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另外,当按压寸 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 管腔易被压瘪使管腔缩小, 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瘪,管腔变化不大。根据柏努利和罗丝 定理 (Rouse) :“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 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 故当重按时, 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量后消失。 当寸部或关部适当加压时,关脉或尺脉变大。这就说明尺脉 可反映元气
4、的存亡,故属肾。临床上见青年患遗精等神经衰 弱症者尺脉旺盛。表示心力亢进。处于兴奋状态;又怀孕时 尺脉滑利,均属肾气足。2 关脉的研究胃窦炎患者寸口六部 脉图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发现关脉反映最显著,且右关比左 关更明显,而寸、尺脉则无反应。此病以脾胃功能失调和肝 胃不和为主,脾胃气虚组右关明显减弱,湿困组右关最强。 肝郁气滞组病机为肝木侮脾,涉及肝脾二脏,左右二关均增 强。正如清医宗金鉴 说:“饮食伤形为有余,故右关脉 有力;劳倦伤气为不足,故右关脉无力也。由于胃病症状比 较明显,常有脘腹胀满、疼痛、泛恶等,全身反应较剧,势 必在心血管方面反映出来。关脉变化幅度最大,它在有力无 力时幅度变化也最
5、明显,犹如放大了的波形,故能首先在描 记上显示出统计学意义,指感当然也明显。右属脾,左鼠肝 的问题:一般右脉 左脉,右关 左关。 150 例正常人 的双手六部脉图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沉。这是因为血 液从左心室射出,经升主动脉直接流向管径稍粗的无名动脉, 即向右流人右锁骨下动脉到达右臂寸口脉。而左侧是经过主 动脉弓弯向左锁骨下动脉到左寸口脉。在此之前,部分血液 分流人左颈总动脉。根据血流动力学有关管径、射角和分支 等原理,左侧血流动力较右侧弱。另外,人类习惯用右手, 故右上肢肌筋管脉较粗壮,脉力亦较强(左撇子例外 )。如肝 胃不和出现疼痛、暖气、悉呕、泻泄及忧郁、烦怒时,全身 反应更强烈,故
6、连反映较弱的左关也起显著变化而具统计学 意义了。这就提示左关为肝之所在。其他如肝阳、肝风、肝 火和肝胆湿热等,也在左关上显著表现出来。符合中医肝为 “风木之脏”、“将军之官”,其性刚,主动主升之理论。 3 寸脉 的研究寸候心肺,中医的肺一般指呼吸系统。如外感发热, 血管扩张,出现浮脉,致使原较浮的寸脉更明显。这与解剖 学上的“掌弓旁路效应”有关。 寸口脉的远心端(寸)能较好地反 映外周血液循环状态,而近心端(尺、关 )则能较好反映中枢 循环。因此有心肺疾患时(如外感发热 ),中枢血流旺盛,外 周血管扩张,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血供增大而更浮大;在 心衰时,寸脉受桡、 尺动脉双重阻力而更细涩。由于
7、右脉 左脉,右寸 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 细涩时左寸先现。 故右候肺,左候心(尤大梁)。脉诊也属于中医特色之一, 起源很早。所谓脉诊中的“脉”值得是人体的经脉,也就是通 常说的经络。最早的脉诊方法是沿着人体经络走行的部位, 从起始到末尾进行触摸诊察,叫做“全身遍诊法”。这种方法 是让病人脱光衣服,沿着经络偱行的方向触摸,看看这些部 位的皮肤是光滑还是涩滞、是寒还是温。遇到有脉搏动的地 方,还要认真体验一下搏动的情况,看来诊一次脉还挺麻烦。 后来开始简化诊脉的部位,选取了头部、手部和足部三个部 位,每部又分天地人三部,称为“三部九候”法,这种方法也 属于“遍诊法”, 但比那种把全身都要摸过来的
8、方法简便多了。 再后来,又进一步简化成为诊察寸口(桡动脉 )、 人迎 (颈动脉 )、 趺阳 (足背动脉 )三部脉的方法。现在中医使用的诊脉方法叫 做“独取寸口”法,即手掌后,腕部桡动脉部位。古时将上肢 掌心一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一段距离称为“一尺”,按照这 种比例,腕横纹后一寸处称为“寸口”,这个部位可以摸到桡 动脉的搏动。中医又把这个部位称为“脉口”或“气口”。 寸口诊法始见于素问五脏别论 ,在这一篇里提出了“五脏 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的理论,气口是手太 阴肺经经过的部位,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从这个部位可以 诊察五脏六腑气的变化。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 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
9、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 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遍诊法和三部诊法两种诊脉 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 寸口。 中医诊脉凭的是医生指下的感觉,是一种脉搏纵横形变及充 盈状态的感觉。通过这些指下的感觉,可以推导脉搏中流体 变化的数值以及推导脉搏形变的原因。脉搏的变化与心脏的 功能及流体的压力、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流体量与 质的变化及疏导管道质量的变化,对脉搏形势的变化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这些变化都具有物理传导的科学依据。但是, 脉象中所指的阴阳、寒热、虚实等涵义与具有科学依据的流 体力学理论尚未有科学性的沟通。 王叔和脉经将脉象归纳为24 种,对于每种脉
10、在医生指 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 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其 中描述脉率的有数、促、缓、迟等;描述脉形的有芤、弦、 紧、革、细、软、弱、虚、散等;描述脉势的有洪、滑等, 基本包括了循环系统生理、病理所能出现的脉象。 关于中医 寸关尺 脉象与脏学对应关系之探讨:LZ 的贴子涉 及中医 寸关尺 脉象与脏学对应关系,本人认为这开了一个 很好的 中医现代化 的话题 !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一.概述 部分 :1.寸在远心端,关居中,尺在近心端 ;左脉测心肝与肾;右 脉测肺脾命门。 问题 :为何左心肝肾 ;右肺脾命门。本人一直有个疑问,为何不 能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脉诊诊病图解入门书籍 古籍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