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头皮针课件.doc(1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氏头皮针课件.doc(16页)(16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目录一. 朱氏头皮针的特色二. 头皮组织的认知三. 手法1、 针具2、 角度、深度、方向、针数3、 补泻 补泻 行针 行意4、 针感、留针、出针四. 朱氏治疗带的名称、定位、主治、经络等关系五. 配带原则六. 禁忌七. 适应症八. 附件1、 附件图2、 病名与治区一. 朱氏头皮针的特色 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 依据中国传统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一同发挥。 在头部用浅刺、透穴刺治疗全身的病。 采独创的抽气法、进气法为运针手法。(各式头皮针法皆不采提插法) 配合吐吶、导引、引气至病所。 不受体位影响,患
2、者可自由动活患部,减少心理障碍,增进疗效。 治疗危、急、重、瘫、痛诸症更见卓效。二. 头皮组织的认知1 西医:外有头发,中有头皮,内有颅骨。头皮又分皮肤、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结缔组织、颅骨外膜。1.1 头皮约分三层 皮肤l 第一层 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l 第二层 结缔组织 (头皮针刺位置)l 第三层 颅骨外膜 皮肤有发囊、汗腺、皮质腺、血管、淋巴管、末稍神经等。 皮下组织为坚韧的浅筋膜组织层,神经、血管、都行于此层,故出血多,要压迫才能止血。 肌纤维组织为浅筋膜的深层处,有帽状腱膜及额枕肌。额枕肌由前向后则较厚,两颞侧处较薄。 结缔组织在腱膜下疏松的一层,是连接头皮外三层与颅骨外膜的,为海绵状
3、软组织,含有连接至颅内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即头皮针刺位置。故针具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颅骨外膜此层薄而致密连着于颅骨。1.2 颞部软组织 皮肤与浅筋膜前薄后厚,有血管及神经。 颞浅筋膜为帽状筋膜的延续,向下渐消失于面部。 颞深筋膜其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 颞筋膜下结缔组织头皮针刺于此区内,应注意防止感染。 颞肌肌纤维强厚保护颅侧。 骨膜薄贴颞骨,血管少,甚少血肿。1.3 血管与神经 血管与神经皆在浅筋膜层内(皮下组织层内),由四周往颅顶走。 颅顶的神经都行走在皮下组织中,而且互相重迭。 颅骨内外由导血管直接连接颅骨内外的血管。导血管中无瓣膜,正常时可均衡颅内外静脉压力,但在感染时就成了传至
4、颅内的通道。2 中医依据经络走向有八条上达头部 督脉自风府入脑,至颅正中。 足太阳膀胱经自睛明上巅顶,自通天络百会入脑。自百会下络却下达耳尖。 足少阳胆经行于颞侧。 足厥阴肝经布胁沿喉后上入鼻咽连目系,上出前额会督脉于巅顶。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框下,绕颊上出额角。 手少阳三焦经自肩上达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阳维脉延足少阳上行,顺腋后上肩,至前额合于督脉。 阳跷脉自外踝腓骨后上肩,经颈侧夹口角入目内眦,合足少阳于风池。 另:十二经别经气皆上达于头面。三. 手法1 针具:3010、3015、3210、3215四种皆可,最好选用短柄。2 角度、深度、方向、针数 角度 与头皮成1530度进针。 深度
5、1寸左右。 方向与针数(详八.附件) 傍针刺-2支针(一直一斜交针尖处) 用于加强针效 齐刺-3支针(三针平行) 用于疼痛可以阴阳位置平行加针 合谷刺-3支针(三针交叉似米字) 用于三带交又位置或加强效果 交叉刺-2支(十字刺或丁字刺) 用于两带交又位置或加强效果 对刺-前后2支(同区针尖不相交)或上下2支(针尖相交不同区) 用于急性病、脏腑病 接力刺-透针一支接一支(针身可重迭或不重迭),可达 6支以上 用于发病部位多又在同一疗在线 3 补泻、 补泻 以中医阴阳学说为依归,顺之为补,逆之为泻为原则,行补泻手法治疗。 以百会为阴阳分界,正面为阴,背面为阳。 以抽气法为泻,往外用力速退分;进气法
6、为补,往前用力速进分。 以针尖向病处为原则,即阴病针尖向阴方,阳病针尖向阳方,但并非绝对,应视病症灵活运用。 颈以上之病采刺患侧,颈以下之病采刺健侧。 大力、快速 为泻。轻力、缓慢 为补。 急性病、安神、镇静、止痛-用泻法(抽气法,往外用力速退分。)。慢性病、提升功能、振奋神经-用补法(进气法,往前用力速进分。)。 入(插)为阳,出(提)为阴,呼为阳,吸为阴。 顺经络走向治-运动,逆经络走向治-感觉。、 行针 进针针尖向病处。 以1530度角针至结缔组织层,将针平卧后续进1寸左右。 只用提插不用捻转,提插进退仅1分左右,微动即可。(一般头皮针用捻转不用提插)、 行意 精是基础,气是动力,意是主
7、导,神是外在表现。 意是可由后天学习获得的一种思维活动。 行意指医者与患者透过诱导、导引、吐纳的方式,令疾病速除,使针效更高。 诱导、导引、吐纳大致有下含义。* 活动肢体患者自我运动或被动运动肢体。* 按摩自我按摩患处或被动按摩患处。* 呼吸患者深呼可吐出浊气,深吸可吸入清气,增加血液中含氧量。医者则要气沉丹田。* 气功医者可施功于患者,令患者血行加速,改善循环系统。 做法针刺时要注意患者双目,引导其精神专一,集中至病处。 气为血帅,意又帅气,故意行则气行,气行则血行。 行意旨在利于疏通经络运行血气,调整血脉流量与频率。4 针感、留针、出针 针之操作一般由轻至重,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幅
8、度由小到大。 头皮针针感是以疗效为准则,虽有酸、胀、重、麻、发热、发凉、出汗等现象,但没有疗效时则视为不得气。故有不见效,不撤针之说。 留针248小时,一般来说留针时间越长则效果越好。 慢性病-留针时间长行针次数多(颃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用之)。 急性病-留针时间较短,行针次数也较少。 出针-以见效出针,出针时再行针一次。 出针应检查针数,针孔详细检查出血情形,给予适当止血。四. 朱氏治疗带的名称、定位、主治、经络等关系l 以百会为阴阳分界,带区主治与身体位置成倒对应。l 背为阳:百会后为阳,腹为阴:百会前为阴。l 分额顶带、额旁1带、额旁2带、顶颞带、顶枕带、顶结前带、顶结后带、颞前带、颞后
9、带等九带。(详八.附件)l 大致上带区分区位置【A、B、C、D】与人体体位对应相同。l 【A】对应头部,【B】对应上焦(手),【C】对应中焦(足),【D】对应下焦。名称:额 顶 带经 络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督 脉神庭 至 百会身 体 阴 面 病 症(头、胸、腹) 神庭(宽含两侧各0.5寸)0.5 0.5寸【A】头部:头、咽、舌之病/4 定惊、宁神、利咽、开窍【B】上焦:胸、心、肺/4 理肺、宽胸、安心、宁神【C】中焦:上腹、胃、脾、胰、肝、胆/4 和胃、疏肝、利胆、清肠【D】下焦:下腹、膀胱、尿道、会阴、生殖器/4 益肾、利尿、调经、升阳固涩 百 会(宽含两侧各0.5寸)名称:额旁带 经络位置主
10、治及适用症状胆经 临泣适 急 性 中 焦 病 症16临泣(长含前后各0.5寸,宽含左右各0.25寸)长1 对应部位:脾、胃、胰、肝、胆之急性病宽0. 5 疏肝和胃、利胆清肠(中焦诸疾)名称:额旁带经络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胆经 本神适 急 性 下 焦 病 症 本神(宽含向外0.25寸,长含前后各0.5寸)神庭 临泣 长1 对应部位:肾、膀胱、生殖器 宽0.5 益肾利尿、调经固涩(下焦诸疾)督脉线 名称:顶 颞 带经络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督脉 胆经 胃经 前顶 至 头维 运动障碍-针尖自前顶往头维(瘫痪) 感觉障碍-针尖自头维往前顶(痛麻) 可疏经通络强筋止痛 头 维(宽含两侧各0.5寸) 宽1寸 /
11、3 【A】部位:头面部 /3 【B】部位:上肢 /3 【C】部位:下肢 前 顶(宽含两侧各0.5寸)名称:顶 枕 带 经 络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督脉 膀胱 百会 至 脑户 适疏通身体阳面病症、督脉、 膀胱、脊椎骨刺百 会(宽含两侧各0.5寸)0.5 0.5寸 /4 【D】部位:颈椎 颈项各椎间之骨质增生 /4 【C】部位:胸椎背部各椎间之骨质增生 /4 【B】部位:腰椎腰背疼痛、腰肌损伤 /4 【A】部位:尾椎 会阴脑 户(宽含两侧各0.5寸) 名称:顶 结 前 带 经 络 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 督脉 膀胱 百会 至 通天 通络止痛、主髋关节、臀部 百 会(宽含两侧各0.25寸处)宽0.5寸对应部
12、位:髋部 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通 天(宽含两侧各0.25寸处)名称:顶 结 后 带 经 络 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 督脉 膀胱百会 至 络却通络止痛、主肩头部症状百 会(宽含两侧各0.25寸处)宽0.5寸对应部位:肩部 肩关节损伤、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痛络 却(宽含两侧各0.25寸处)名称:颞 前 带经 络 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胆 经颔厌 至 悬厘主疏通少阳及面颊经气 颔 厌(宽含两侧各0.5寸) 宽0.5寸对应部位:侧头部 偏头痛、周围性颜面神经麻痹、口腔病、 运动性失语症 悬 厘(宽含两侧各0.5寸)名称:颞 后 带经 络 位置主治及适用症状胆经 三焦天冲 至 角孙 疏通头耳部少阳经气 天 冲(
13、宽含两侧各0.5寸) 宽0.5寸 对应部位:耳部 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 角 孙(宽含两侧各0.5寸)五. 配带原则 依症状对应取带。 依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取带治脏腑病。 依现代医学病理,脏腑功能,对应位置取带。 据各带的主治范围选取。 临床经验取带。 每一个部份都可分阴阳,取穴可自由发挥,且要不断发展创新。六. 禁忌 囟门未合之幼儿,顶部各带不宜针刺。小儿不宜久留针。 头颅手术部位不宜针刺。 头皮有瘢痕、肿瘤、刀疤之部位不宜针刺。 头皮溃疡、创伤、严重感染者不宜针刺。 中风脑溢血病患,要确认近期内无再发病可能者,方可针刺,手法不可过重。 孕妇刺激量不可过大,避
14、免引起流产。七. 适应症包括呼吸、运动、精神、神经、泌尿、生殖、消化、心血管、内分泌、五官功能、妇科、外科、骨伤复健等皆有效。另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偏瘫、急性痛症、其它危、急、重症的及时抢救尤为适宜。八. 附件 1、附件图(详下页)2、病 名 与 治 区-类 别 病名 治 区- 昏迷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休克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C】;惊厥额顶带【A】; 额顶带【D】; 颞顶带-对应处;急发热额顶带【A】; 额顶带【D】;疼痛头痛 额顶带【A】; 额顶带【D】;胸痛 额顶带【A】; 额顶带【B】; 顶枕带【C】; 上腹痛 额旁1带 ; 额顶带【C】;下
15、腹痛 额旁2带 ; 额顶带【D】;腰痛 顶枕带【B】;四肢关节及软组织痛 颞顶带-对应处;血症额顶带【A】; 额顶带【D】;眩晕额顶带【A】; 额顶带【D】; 颞后带;瘫痪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黄胆额旁1带 ; 额顶带【C】; 额旁2带 ; 哮喘额顶带【A】; 额顶带【B】;心悸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腹泻额顶带【C】; 额旁1带;尿潴留失禁额顶带【D】;精神失常额顶带【A】; 额顶带【D】;中毒及触电食物中毒 额顶带【C】; 额顶带【D】; 额旁2带;药物中毒 额顶带【C】; 额顶带【D】; 额旁2带;一氧化碳中毒 额顶带【A】; 额顶带【B】
16、; 额顶带【D】;触电 额顶带【A】; 额顶带【D】;症过敏反应荨麻疹 额顶带【A】; 顶颞带-对应处;输液反应 额顶带【A】; 额顶带【D】;-呼感冒额顶带【A】; 额顶带【B】;扁桃腺炎额顶带【A】;流行性腮腺炎额顶带【A】; 额旁1带;支气管炎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支气管扩张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吸肺炎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肺脓肿额顶带【A】; 额顶带【B】;百日咳额顶带【A】; 额顶带【B】;肺结核额顶带【B】; 额顶带【D】; 额旁1带;额旁2带;其它发烧 额顶带【A】; 头痛 额顶带【A】; 额顶带【D】;咳嗽
17、 额顶带【B】;鼻塞流濞 额顶带【B】;咽肿痛 额顶带【A】;盗汗 额顶带【B】; 额顶带【D】; 额旁2带;五内烦热 额顶带【B】; 额顶带【D】; 额旁2带;鼻血 额顶带【A】; 额顶带【D】;咳血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哮喘 额顶带【A】; 额顶带【B】;胸痛 额顶带【A】; 额顶带【B】;-循心绞痛心肌梗塞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肺原性心脏病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风湿性心脏病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脑血管病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顶颞带-对应处;环心神经官能症 额顶带【
18、A】; 额顶带【B】; 额顶带【D】; 额旁1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顶颞带-对应处 ; 额顶带【D】;雷诺氏病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其它系心悸 额顶带【A】; 额顶带【B】;胸闷 额顶带【A】; 额顶带【B】;胸痛 额顶带【A】; 额顶带【B】; 顶枕带【B】;头痛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肢体疼痛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眩晕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颞后带;瘫痪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消食道病 额顶带【A】; 额顶带【C】;急慢性胃炎及 额顶带【C】 ; 额旁1带;额顶带【A】; 顶枕带【C】;消化性溃疡 额顶带【C
19、】 ; 额旁1带;额顶带【A】; 顶枕带【C】;胃下垂 额顶带【C】; 额顶带【D】;病毒性肝炎 额旁1带 ; 额顶带【C】 ; 额顶带【A】; 额顶带【D】;化急慢性胆囊炎 额旁1带 ;额顶带【C】; 额顶带【A】;(胆石症) 急性胰腺炎 额旁1带;额顶带【C】; 额顶带【A】; 额顶带【D】;肠梗阻 额旁1带;额顶带【C】; 额顶带【D】;细菌性痢疾 额旁1带;额顶带【C】; 额顶带【D】;其它 系吞咽困难 额顶带【A】;脘腹疼痛 额旁1带;额顶带【C】;胁痛 额旁1带;额顶带【C】;食欲不振 额顶带【C】;呕吐不振 额旁1带;额顶带【C】;呃逆 额顶带【C】; 额顶带【A】;统大便秘结
20、额顶带【C】; 额顶带【D】;脱肛 额顶带【D】; 额顶带【C】;大便泄泻 额顶带【D】; 额顶带【C】; 额旁1带;黄疸 额旁1带 ; 额顶带【C】;便血 额顶带【D】;-泌肾炎 额顶带【B】 ; 额旁2带;额顶带【D】;顶枕带【B】;泌尿系感染 额顶带【B】; 额顶带【D】; 顶枕带【B】;额旁2带;泌尿系结石 额顶带【D】; 顶枕带【B】;尿子宫外孕 额旁2带 ; 顶枕带【D】; 额顶带【B】;盆腔炎 额旁2带 ; 额顶带【D】; 顶枕带【B】;痛经 额顶带【D】; 顶枕带【B】; 额旁1带;及子宫脱垂 额旁2带 ; 顶枕带【D】;附睪炎 额旁2带 ; 额顶带【D】;其它生腰酸腰痛 额顶
21、带【C】; 顶枕带【B】;浮肿 额顶带【B】; 额顶带【D】; 额旁1带;额旁2带;尿频 额旁2带;殖尿急尿痛尿闭 额旁2带;额顶带【D】;遗尿尿后余沥 额顶带【D】; 额旁2带;额旁1带;血尿 额顶带【A】; 额顶带【D】;系阳痿遗精 额顶带【D】; 额旁2带;少腹痛 额旁2带;额顶带【D】;崩漏 额顶带【A】; 额顶带【D】;-神坐骨神经痛 顶结前带 ; 顶颞带【C】; 额顶带【D】;臂丛神经炎 顶结后带 ; 顶颞带【B】; 额顶带【D】;内耳眩晕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颞后带;癫间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D】;神经衰弱 额顶带【A】; 额顶带【D】;
22、 额旁1带;经意病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精神分裂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小儿麻痹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血管性头痛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颞前带;其它 昏迷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顶带【D】;休克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C】;系惊厥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呕吐 额顶带【C】; 额旁1带;头痛 额顶带【A】; 额顶带【D】;眩晕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颞后带;肢体瘫痪 顶颞带-对应处 ; 额顶带【A】; 额顶带【D】;肢体麻木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肢体疼痛
23、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肢体强直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统肌肉萎缩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震颤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 ; 额旁1带;失眠 额顶带【A】;语言不利 额顶带【A】;-内单纯性甲状腺肿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旁1带;甲状腺亢进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分经前神经异常 额顶带【A】; 额旁1带;额顶带【B】; 额顶带【D】;更年期综合症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额旁2带;糖尿病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额旁2带;泌其它 甲状腺肿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旁1
24、带;眼突 额顶带【A】;系心悸 额顶带【A】;烦躁不安 额顶带【A】;悲伤欲器 额顶带【A】; 额顶带【C】; 额顶带【B】;统多饮多食 额顶带【B】; 额旁1带; 多尿 额顶带【D】; 额旁2带;身疗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运关节炎 额顶带【A】; 顶颞带-对应处 ; 额顶带【D】;软组织损伤 额顶带【D】; 顶颞带-对应处 ; 顶结后带; 顶枕带【B】;动肩关节周围炎 顶结后带 ; 顶颞带【B】;落枕 顶枕带【D】;系其它 四肢关节疼痛 顶颞带-对应处;统四肢肌肉疼痛 顶颞带-对应处;腰背痛 顶枕带【B】;颈项强痛 顶枕带【D】;额顶带【A】; 额顶带【D】;肩胛痛 顶结后带
25、; 顶颞带【B】;-感近视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B】;青光眼 额旁1带 ; 额顶带【D】; 顶枕带【B】;结膜炎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觉电旋光性眼炎 额顶带【A】; 额顶带【D】;视神经炎及 视神经痿缩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B】;系化肿性中耳炎 额顶带【A】; 额顶带【D】; 额旁1带;鼻炎鼻窦炎 额顶带【A】; 额顶带【B】; 额旁1带;其它 统视物不清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B】;目赤肿痛 额顶带【A】; 额旁1带;顶枕带【B】;暴盲 额顶带【A】; 额顶带【D】; 顶枕带【B】; 额旁1带;目痒 额顶带【A】; 额旁1带;额顶带【B】;内障 额顶带【A】 ; 额旁1带;额顶带【B】; 额顶带【D】;额旁2带 ; 顶枕带【B】;鼻流清涕 额顶带【A】;鼻塞 额顶带【A】;嗅觉失常 额顶带【A】;耳呜耳聋实 颞后带 ; 额旁1带 ;(肝胆实)耳呜耳聋虚 颞后带 ; 额顶带【D】;(肾虚)